3月5日早晨,阿拉山口冷风劲吹,46岁的王军辉麻利地戴好安全帽、背上检测工具,开启了新一天的管道巡线工作。
王军辉是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有限责任公司独山子输油气分公司阿拉山口输油站的管道保护工,主要是做管道线路巡护工作。负责的是阿拉山口至独山子线公里管道线路巡护。
中哈原油管道是我国第一条陆路进口的跨国原油管道,西起哈萨克斯坦阿特劳市,东至中国新疆阿拉山口市,全线多公里,被称为“丝绸之路第一管道”。阿独线原油管道的首站设在阿拉山口市,末站设在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全长246公里,从2006年中哈原油管道通油以来,王军辉和同事每天从阿拉山口输油首站出发,最后抵达精河县辖区的阿独线号阀室,这种朝出暮归的巡护已经坚持了17年。
3月5日上午,阿拉山口输油站管道保护工王军辉(右)和同事努尔布力·杜曼一起巡护阿独原油管道。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王琦铭摄
巡护队共计10人,巡护时两人一组,上午10时,记者跟随王军辉,先来到了阿拉山口市区11公里处的管道桩附近,只见他快速掏出万用表,仔细对管道阴保电位来测试。冷风中,他神态专注、动作从容,丝毫没有受到天气影响,“这么多年,不是晒就是冻,早就习惯了,哪里埋管道,我们就到哪里巡护。”王军辉说,他在巡护队里资历最长,很喜欢跟年轻人共事,努尔布力·杜曼就是这里面一位。
3月5日早晨,努尔布力·杜曼在输油泵房查看设备正常运行状况。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王琦铭摄
“跟行业老员工交流经验,跟年轻人学习新观念,这样才能不断进步。”王军辉说话的时候,手里的活并没有停下来,努尔布力·杜曼站在他旁边,认真记录着一串串数字。
“寂寞。不过,想到这工作的重要和责任,再想想老婆孩子,浑身都是劲。”王军辉声音洪亮,阳光照在他冻得通红的脸上。
大概过了一小时,车辆抵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九十团巡护点,这片棉花地必须徒步巡护,两人的速度明显慢了下来,“这个季节地面还坚硬,过一阵子化雪,鞋子上都是泥,但我们早就习惯了。”王军辉说。
3月5日早晨,努尔布力·杜曼在阿拉山口输油站1号罐查看运作状况。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王琦铭 摄
14时30分,车辆在兵团第五师八十三团巡护点停稳,他们对眼前的这块棉田,同样采取了步行的巡护方式。
15时30分,匆匆吃完午饭,车辆继续前行,到达精河县辖区巡护点以后,两人脸上的笑容一下子多了起来,“这段路没有风,趁天气好,咱们能早点收工。”王军辉说着加快了速度。不爱说话的努尔布力·杜曼点了点头,两人仔细检查管线走向,以及周边地表环境是否异常,确认管线安全运作,又继续走向下一个管道桩。
王军辉和记者说,棉田里有一段长达26公里的管道,共经过86户人家,春耕和秋收期间有大型机械作业,所以他们会重点巡护,“化雪时最怕融雪性洪水,万一冲毁管道非常容易导致危险。”他说,前些年,百姓不知危险,有人在田间挖井,有人在点位上修羊圈,他和同事挨家挨户讲解,把防护小知识编成故事进行宣讲。
16时30分,在精河线辖区巡护点,他们完成了18公里长的梭梭林片区巡护,铁路和国道穿越点的巡护二人徒步完成,共计50分钟。这是他们巡护的最后一站,“再往前就属于下游原油站巡护队管辖了,有时碰面,我们还会交流业务。”王军辉说着,挥手招呼在场的人一起返程。
3月5日上午,王军辉和同事努尔布力·杜曼一起巡护阿独原油管道。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王琦铭 摄
“天天往返同一线路,管道附近的一草一木,全都印在他的脑子里,简直是一张移动的‘活地图’。”王军辉的同事黄建忠说。有一次,在一片棉花地附近,他们发现附近有挖掘机在清淤作业,立即上前制止,并收集信息劝导了实施工程人员,及时消除了隐患。
王军辉的徒弟杨继平说,每次外出,师傅都会仔细交代,让大家认真巡查每个角落,不要放过每一个细节,逐步的提升业务能力。
3月5日中午,王军辉通过扫描二维码,给同事努尔布力·杜曼讲解阿独原油管道信息。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王琦铭摄
从2006年的传统巡护模式,到如今使用无人机和视频监控等科学技术手段,巡护工作效率慢慢的升高,“但一些盲区和死角,我们一定要步行到现场查看。”他说,这些年,他们用双脚丈量着每一寸土地,实现了巡护零差错。